新时代理论与实践

  • 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观的四维逻辑理路

    李曦;王诗钦;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砥砺奋进、深耕实际,创生了历久弥坚的调查研究观,即全面系统地考察社会实际,并剖析其内在本质及规律的价值理念。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调查研究的理论基石;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观透过“亲口吃梨”“解剖麻雀”“对症下药”的内涵润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价值逻辑看,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观经由践履初心使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意蕴彰显党的本质属性;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观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映照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以“阶级立场和历史使命”为落脚点锤炼中国共产党的钢铁党性,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立足点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华丽乐章。

    2025年05期 v.23;No.207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从“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关系中探诘

    蒋晓敏;张海燕;潘康;邵红梅;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推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战略路径。当今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一味宣扬其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中国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证明了现代化模式选择的多样、复杂和具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阐释思路,二者的关系呈现了现代化模式的选择性与决定性、多样性与统一性、结果性与过程性,既能诠释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也为回答人类未来何去何从的“世界之问”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答案。

    2025年05期 v.23;No.207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非遗文化研究专栏

  • 中国式浪漫:符号学视域下非遗“打铁花”的价值再塑

    赵芝华;占琦;

    文化是以符号为基础的表意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文化遗产,符号是其意义表征方式。非遗“打铁花”通过“符号表意—符号展演—符号认同”的符号机制,完成符号化生产,并实现符号审美的情感认同。在原生文化语境断裂的困境下,非遗“打铁花”面临符号单一、符号脱域和符号消解危机。解决之道是通过丰富非遗“打铁花”项目的符号表意功能,创新非遗“打铁花”项目的符号互动形式,扩大非遗“打铁花”项目的符号解释外延,形成非遗“打铁花”的符号策略。完成非遗“打铁花”的现代化、符号化、媒介化转化,活态立体非遗传承,既能重焕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又可以促进青年一代的文化和情感认同,实现非遗“打铁花”的文化价值再塑。

    2025年05期 v.23;No.207 12-1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舟山锣鼓传承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郝韵颖;

    舟山锣鼓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保留有独特的海洋文化气息。2006年,舟山锣鼓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希望通过对舟山锣鼓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为此后舟山锣鼓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资料。

    2025年05期 v.23;No.207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以滇桂黔边区为例

    林文洁;孟令熙;

    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革命文化的根系和脉络,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滇桂黔边区属于“边疆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叠加区域,乡村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民族特质显著、发展依赖政策扶持。“边疆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叠加区域实现乡村振兴,要将边区特色、民族因素和革命因素充分考虑,进一步挖掘和盘活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到实践,是用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生活富裕、推进乡村振兴:要积极培育“红色产业+特色产业”,要为地区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赋予经济动力;要通过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塑造新时代品格,打造文明乡风;要通过新乡贤引导和党的教育规范,构建治理有效的乡村;要通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与治理有效助力生活富裕。

    2025年05期 v.23;No.207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区域国别研究专栏

  • 越南社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与评价

    国知非;

    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越南一直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越南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给予了充分关注。就主体而言,越南大众媒介与越南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报道与研究分别构成了越南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初步与深层的认知与评价。就内容而言,越南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重要意义进行了认知与评价。研究越南社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与评价,有助于中国通过越南视角进一步全面认识自我,有助于改善、提升中国形象在越南的传播,也为中越两国在现代化道路上携手并进奠定了重要基础。

    2025年05期 v.23;No.207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越南汉文小说中移植变异现象探析

    范忆澜;

    中国古代文学演进过程中就存在着移植现象,不仅促进了自身发展,也影响了域外汉文学的发展。越南汉文小说就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存在着移植现象。这种移植可分为两方面:文学移植和历史移植。在越南汉文小说中,文学移植突出的有:《公余捷记》《南天珍异集》作品中主人公称谓从“朝士”到“贡士”的转换;《公余捷记》《掇拾杂记》文本里人物地位的下移;《圣宗遗草》《公余捷记》分别对《聊斋志异》《快园道古》里文学形式与作品的借鉴。历史移植明显的有:《南史私记》《老窗粗箓》等作品中历史年号的错位;《公余捷记》对《快园道古》文本历史人物的改变;《公余捷记》《南天珍异集》中对阮登镐和阮登明性格、事迹记叙的差异。越南汉文小说里出现移植变异现象的内因为越南作家的民族意识,外因是中国古代文化对越南古代文学的陶染。

    2025年05期 v.23;No.207 33-3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越时政术语“法治”与“法权”的跨文化理解与翻译

    何怀宇;

    中越两国同为社会主义法系国家,都提出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因法律渊源、法律思想、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将“Rule of law”理解和翻译为“法治”,越南则将其译为“法权”,由此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权国家”的不同概念。文章基于对“法治”“法权”词源的考察,梳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权国家”概念的产生与发展,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越两国时政术语“法治”“法权”的理解与翻译问题。

    2025年05期 v.23;No.207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课程思政”视阈下经管类专业课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以“产业经济学”课程为例

    崔木花;

    高校专业课承载着重要的思政教育功能,专业课要达成思政育人目标,找准思政融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是关键。文章阐述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原则,并以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产业经济学”为例,就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予以说明。具体以“产业发展篇”的产业生态化发展为例,对其教学设计思路及思政元素融入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经管类其他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5年05期 v.23;No.207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镇初中生参与思政课教学主动性的探究——以X市Y中学为例

    蔡克文;张瑶;

    初中生参与思政课教学主动性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相长。但经调查发现,在乡镇中学,由于学生对思政课重要性存在认知偏差,功利化学习倾向明显;教师基本素养与学生期待有差距,教学理念和方式吸引力不足;学校思政课改革相对滞后,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学生参与初中思政课教学的主动性并不高。为了共同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学生要着眼于自身全面发展并摈弃功利化学习思政课的心态,教师要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学校要通过推进改革创设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教学的良好环境。

    2025年05期 v.23;No.207 48-5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与哲学研究

  • 明清时期冬虫夏草在药材市场中的流通路线之探析

    陈思琪;

    冬虫夏草是我国药用价值很高的名贵中药材,生长在青藏高原和东缘横断山区的高寒森林与草甸区,涉及省份包括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冬虫夏草从西部产地向中原内地的传播在历史早期就已出现,但直到明清时才相对广泛地在全国药材市场中被转运售卖。本文主要围绕明清时期我国药材市场的形成、药材贸易的发展来探析冬虫夏草如何从西藏、四川、云南等地转运至中原及沿海地区,并结合我国各地药材市场交流情况,进一步探析冬虫夏草在国内药材贸易市场中的流通痕迹与传播路线。

    2025年05期 v.23;No.207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葡属亚洲帝国统治下的波斯湾研究(1515—1622)

    李明隽;杨垚;

    葡萄牙是最早开启海外探索与扩张的殖民帝国之一。整体而言,葡属亚洲帝国建立在亚洲原有政治体系和贸易网络的基础上,带有宗教色彩和贸易垄断特征,面临私人贸易产业的挑战。在波斯湾,葡萄牙建立了以霍尔木兹为中心的政治军事和贸易关税殖民体系,力图掌控波斯湾贸易,并推动传教事业和文明交融。16世纪中期起,葡属亚洲普遍面临各种挑战与危机,波斯湾也不例外。最终,葡萄牙人在1622年丢掉霍尔木兹;但失去霸权后,他们依然活跃于波斯湾以至整个“亚洲之海”,在贸易等方面展现影响力。

    2025年05期 v.23;No.207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860年英法对华侵略的合作关系问题再探讨

    顾俊杰;

    1860年间,英法两国看似团结一致展开对华侵略,实际上潜藏着深层次的矛盾。战争前期,在“英主法从”的稳态结构的加持下,英法之间的矛盾并未产生太多不利影响。八里桥之战清军败逃后,由于侵略目标的差异与在华利益的重合,英法之间开始进入半合作半对立的“亚稳定状态”。清政府并没有利用这种分歧“以夷制夷”,反而昏招频出,致使中方利益蒙受更大损失。在这背后,是双方知识体系、信息情报获取能力以及外交人员专业素养之间的差距。

    2025年05期 v.23;No.207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作为20世纪知识分子的萨义德——论流亡经历与理论建构的关系

    史宇童;郭浩;

    20世纪被称为“流亡”的世纪,萨义德作为流亡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其理论建构中有着浓厚的流亡体验的痕迹。兼具地理意义上的“放逐者”,以及身份政治维度的“边缘人”的双重身份,流亡知识分子的观察视野呈现出多重、客观、超然等特质。这也使得萨义德在面对被建构的“东方学”时,能够秉持审慎姿态,揭示话语对“东方他者”的主观、后天阐释本质,打破界定真理与本质时的幻境。流亡身份与非家异感,使东方在面对西方时产生文化焦虑,进而对自我“东方化”产生怀疑。萨义德面对后殖民困境,尝试从社会学和艺术学角度探究新的出路。他继承阿多诺对贝多芬“晚期风格”的阐述,重释经典与权威概念。在断裂、抵抗与超越中,也得以看到流亡经历对理论建构的影响。

    2025年05期 v.23;No.207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汉宋“三科九旨”意旨流衍及阐释理路

    赵洪彪;

    “三科九旨”自阐释之初既赋浓厚政治学、历史学意蕴,而其在历代阐释中却不尽相同。董仲舒“三统”“渐治”等的理论创制具有重振儒学、确证汉权的历史观照性,而何休则在逻辑意义上将“三统”归为文化“一统”促使该理论转向现实观照转型,至唐宋对该理论的阐释则脱离重振儒学、确证政权的意义,转向实际的现实观照,突出明显的民族融合的政治“一统”含义。可见,“三科九旨”从创制到阐释,经历了由观照历史向观照现实的重要转变,从而凸显出该理论在历史哲学维度下的时代适切性。

    2025年05期 v.23;No.207 77-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敦煌写本P.4640看丝绸之路佛儒文明互鉴——兼论写本的制作与传播

    曹峰瑞;

    敦煌写本P.4640正面抄有大量的碑文、邈真赞。其原件为归义军政权的经济文书,废弃后被敦煌文人重新利用,抄写教学用的范文。针对写本的抄写情境与同卷内容的分析,有利于了解敦煌佛教的本土化策略。如以骈文形式强调宗法传承、借用儒家典故重构佛教话语,体现了佛教为适应中原社会而进行的创造性转化。敦煌大族通过撰写功德记、邈真赞等文体,将家族荣耀与宗教功德并置,既巩固了自身社会地位,也加速了佛教的世俗化转型。由此可知,敦煌佛教的“入世化”特质是其宗教内核与儒家文明互鉴的结果。对该写本的物质形态与文本内容进行互证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探究敦煌写本的重复利用、中古时期敦煌佛教与儒学的深度互动。

    2025年05期 v.23;No.207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学研究

  • 谈高校钢琴教学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创新与融合

    冯源;

    高校钢琴教学的民族性创新是对钢琴音乐民族化历史传承的创新,是现行钢琴教育体制不破不立和转型发展的原动力。围绕民族性重塑的高校钢琴教学体系应转向以社会美育为重心、以普世化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宗旨上来,凝练“应用性”的内涵和外延,实现意识创新、实践创新的创新机制改造。钢琴教学的民族性创新是当下最大的时代性创新标杆,是现代教育、现代文化随经济改革、社会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和历史赋予,两者的创新、融合会使高校钢琴教学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2025年05期 v.23;No.207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敏捷的项目式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何成刚;

    针对当前大多数院校的教学模式仍沿用传统的大班PPT教学,极少数高等院校引入的“项目式教学方法”,也仅仅体现在课程资源引入项目实践资源、教学内容围绕项目资源进行开展,这种项目式教学方法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未来实际工作的实战性和高效性的问题。文章提出基于敏捷(Agile)的项目式教学法,在项目式教学模式中融合当前产业界先进的敏捷项目管理方法的精髓思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企业真实的实战场景来培养学生,通过基于敏捷的项目式教学法的研究达到敏捷性、实战性、高效性和可复制性,即为“敏战高复”的效果,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大的作用。

    2025年05期 v.23;No.207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与语言学研究

  • 汉语借词在平河哈尼语中的适应性研究

    卢卉欣;侯正天;

    在哈尼族与汉族长期的接触中,汉语词汇广泛地借入到哈尼语之中,并不断适应着哈尼语的发展。文章以绿春县平河哈尼语为个案,分析汉语借词在平河哈尼语中的各种适应性表现。研究发现,汉语词汇通过全音译、音译附注、复用动词语素以及合璧等方式借入到平河哈尼语中,有直接适应和调适适应两种适应策略,反映出汉语借词的强大活力和适应力。汉语借词在平河哈尼语中的适应性动因主要有:汉语具有强大的活力、亲缘“基因”为汉语借词适应哈尼语提供便利、平河哈尼语对汉语借词具有较强的包容性、社会的发展需要语言之间和谐与相容。汉语借词在平河哈尼语所表现出的强大适应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加强。

    2025年05期 v.23;No.207 95-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背靠民族根脉唱出温煦动人的歌——当代哈尼族女性诗歌研究

    张定华;

    哈尼族的作家文学自新时期以来猛然崛起,明珠、卢文静、李松梅等女性诗人的创作自成一格。她们站在栖居山林、依附农耕的大地儿女的角度抒发对于哈尼山乡全方位的眷恋,凭此构筑起民族身份认同;将女性单纯细腻的审美眼光与哈尼族固有的万物有灵信仰相结合,实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有效发掘;还将哈尼族崇奉和谐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对爱与温情的强调,试图凭此消弭世间的隔阂,凝聚起多维度的共同体意识。她们的歌唱温煦动人,魅力独具。

    2025年05期 v.23;No.207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穿越时空的佛光:晋唐佛教行记的文学与历史镜像——《晋唐佛教行记考论》读评

    吴广平;吴樾柠;

    晋唐佛教行记在佛教文化研究中意义重大,却长期缺乏系统的文学阐释与跨学科探究。阳清与刘静所著学术专著《晋唐佛教行记考论》填补了此一空白。该书系统梳理支僧载《外国事》等佚著,深入考察作者生平、辑本优劣及学术价值,揭示其在佛教传播与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价值。著作从文体、主题、叙事等多维度阐释行记文本,指出“苦难叙事”的核心地位;又运用文献学、历史学与文学批评多元融合方法,剖析行记的文学内涵。该书在内容架构、学术贡献、研究方法及视角上均具有开创性,为晋唐佛教行记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开启了全新路径。

    2025年05期 v.23;No.207 107-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I赋能下基于大规模平行语料库的汉语习语英译研究

    刘克强;

    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当下,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日新月异,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变革。针对成语“不计其数”、惯用语“开小差”和歇后语“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三个常用习语展开的研究,在方法上充分借助了AI大模型的强大高效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汉英和英汉大规模平行语料库,精准提取汉语习语的对应英译。这不仅丰富了习语翻译的语料资源,还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力参考,有助于提升汉语习语英译的准确性和效率,也为习语翻译词典的编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2025年05期 v.23;No.207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8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东汉刻字砖语言文字学价值述要

    邓祥龙;张大勇;

    东汉是汉语史上语言文字发展的重要时期,东汉刻字砖数量可观,年代精确可考,具有重要的语言文字价值。文字方面,砖文能够真实反映民间书写状态,为汉字字体演变和字形研究提供文字材料;词汇方面,砖文反映了东汉诸如地名、法律专名等别具特色的词汇现象;字用方面,利用砖文“同时材料”的特点,可以纠正现有的一些字词关系的错误判定;同时,砖文也为东汉语法研究与语音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2025年05期 v.23;No.207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2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管理研究

  • 我国西部半干旱区农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策略与路径研究——以鄂尔多斯为例

    姚成武;盖志毅;敖云娜;乌日吉木斯;郝建宇;乌日娜;

    客观因素决定鄂尔多斯农牧业必须实现绿色转型升级,当地为此也采取了多项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其转型升级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水资源的瓶颈制约、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产业链条单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品牌建设尚有缺欠等。我们要尊重鄂尔多斯的资源环境条件,更要立足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国之大者”,从战略高度和系统论的角度,分类采取系统性创新性的举措,才能最终成功实现本地农牧业绿色转型升级。

    2025年05期 v.23;No.207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财务杠杆模型的企业适度负债水平研究

    陈燕舞;

    基于我国2019年至2023年的样本数据构建了财务杠杆模型,实证检验了投入资本回报率、负债税后利息率、产权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因变量净资产收益率与自变量产权比率之间存在着倒U关系,当资产负债率为67%时,企业价值最大。在负债经营的优劣效益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特定行业水平下适度负债的“度”以利于决策,提出认识负债经营的风险性,进行风险控制;优化资本结构;优化负债内部结构的策略。

    2025年05期 v.23;No.207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自然科学研究

  • 蜜蜂雄蜂的扩散与聚集

    龚志文;闫振华;

    森林生态系统中,众多显花植物都离不开诸如蜜蜂等传粉动物为其授粉,作为重要的传粉昆虫之一,蜜蜂为维持和促进植物种群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作出了巨大贡献。自然状态下,不同蜜蜂种群会在景观区域内根据景观格局而呈现一定程度的聚集分布。蜜蜂种群内部和种群之间的活动范围也常会出现交叉和重叠,在执行生殖活动过程中,这对蜜蜂种群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因为来自不同蜂群雄蜂与蜂王的交配活动促进了蜜蜂种群的基因交流,有效保障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避免或减缓了遗传漂变。文章以雄蜂为对象,详细阐述了其扩散的主要生态学意义和影响因素,雄蜂聚集区的主要生态学意义、影响因素、结构特征和其他行为特性。通过对雄蜂扩散与聚集的了解,可以增加人们对雄蜂聚集区对景观区域内蜜蜂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以及从蜜蜂与植物之间密切的关系中对蜜蜂种群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双重保护提供更深层次的启发与思考。

    2025年05期 v.23;No.207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蜣螂算法思维的数字治理显隐

    李健;

    新一轮人工智能革命,正转向数据驱动,关乎人类文明进程的数字治理新现象亟待探索。为此,文章尝试从人工智能的蜣螂算法展开,探解数字治理显隐问题,可有一斑窥豹之意蕴。研究认为,蜣螂算法思维的优化策略包括有机系统、回归导航、重新定位、边界选择、寻找最优、相邻竞争。数字治理显隐的逻辑体系包括非显即隐、亦显亦隐、非显非隐。并基于此,探讨了智慧体育和智慧城市的显隐问题。

    2025年05期 v.23;No.207 137-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元函数极值充分条件的推广

    朱彩兰;张红锋;纪勤玮;

    通过对一元函数极值的第二充分条件进行推广,从而得出满足(n-1)阶导数为零,而n阶导数不为零的点是否为函数的极值点的判别方法,并举例验证.

    2025年05期 v.23;No.207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河学院特色成果撷英:《制度主义的环境经济理论》 《制度主义的环境经济理论》内容介绍

    杨珂;

    <正>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开始进入经济学分析的视野。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新古典经济学利用其庞大的知识网络及易于量化的分析方法,很快在环境经济理论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支配着各国环境政策的制定。然而,在新古典范式中,自然资源和环境仅被当作经济过程中的一种要素投入来考虑,环境污染问题则被归结为外部因素,这显然忽略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其与社会系统的有机联系。由于缺乏对生物圈自我组织、调节、演化原理的关注,用经济价值去代替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造成该范式下的环境经济学存在诸多局限。

    2025年05期 v.23;No.20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河学院特色成果撷英:《环境艺术设计原理与应用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原理与应用研究》内容介绍

    <正>环境艺术设计是指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室内外环境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建造的一门实用艺术,主要由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设计等内容组成,兼具实践应用和审美价值的功能体现。与绘画、雕塑这些纯欣赏意义的艺术相比,环境艺术设计有较强的实用属性,是一种集生活、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实用艺术。概括地说,环境艺术设计可通过一定的组织、围合手段,对空间界面室内外墙柱面、地面、顶棚、门窗等空间实体进行艺术处理(形态、色彩、质地等),并运用自然光、人工照明、家具和饰物的布置和造型等设计语言,以及植物花卉、水体、小品、雕塑等的配置,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环境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氛围,最终达到满足人们对环境空间的功能使用及视觉审美需求。2024年9月,由红河学院美术学院教师普世有于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环境艺术设计原理与应用研究》,是红河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景观设计”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

    2025年05期 v.23;No.207 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